从韩国展示回来的他,期望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非遗“守艺者”等你报名|焦点资讯
来源:宁波都市传媒网    时间:2023-06-15 11:06:42


(相关资料图)

视频制作 记者 张海玉

作为甬派非遗周的重点活动,6月12日起,甬派客户端向全市征集“我最喜欢的‘守艺人’”,讲述身边非遗守护人的故事。征集令一经发出,各路推荐纷至沓来,涵盖的非遗项目也是多种多样。让我们来听听今天这几位“守艺人”的故事。

看到国外对非遗的热忱 更坚定对文化的守护 “我刚刚从韩国回来,看到韩国民众对‘木偶摔跤’的喜爱,也坚定了我要守护非遗的决心!” 一个月前,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的宁波文化交流代表团,受邀参加2023顺天湾国际园林博览会。在中国日活动中,宁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牛永国为现场观众表演了非遗传统舞蹈木偶摔跤,在充满谐趣的音乐声中,两个木偶时而翻滚、时而腾挪,动作流畅惊险、环环相扣,牛永国把一对木偶表演的栩栩如生,他的精湛技艺得到了现场观众纷纷点赞,有市民甚至用中文喊出了“好令我感动”、“太美了”。 照片由本人提供木偶摔跤,是流传于宁波鄞县一带的民间杂技,约在19世纪传入宁波,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它也称为“二人摔”,但其实整套动作由一人操作表演完成,演员在衣罩下面俯下身躯,匍匐渐行,演出时跟随着伴乐节奏,时而前俯后仰,时而翻滚在地,整套表演快慢有序、环环紧扣,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掌声四起。 照片由本人提供自2003年拜师学艺以来,牛永国学习木偶摔跤已有整整二十年。经过这些年的表演和研究,牛永国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保留传统动作套路的前提下,对表演形式进行了改进和规范,更加注重观赏性、艺术性和情节性,既保留了传统木偶摔跤粗犷勇猛的一面,又糅合了宁波人灵巧风趣的特点。只要有需要,牛永国就二话不说,积极地去表演,并力求把每次表演都呈现到最完美的状态。 64岁还在坚持舞龙,制作的布龙卖到了全国各地 “说到非遗守艺人,必须得推荐我们周家村的周永根。他是村里的’老龙头’,不仅会舞龙,还自学制作布龙卖到了全国各地”。奉化区岳林街道工作人员吴小姐打进电话说。 周永根在2008年被评定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4岁的他还在坚持舞龙。“前几天鄞州区云龙镇搞活动,我们刚刚表演回来。我们村有1000余人,三成村民会舞龙,年纪最大的快70岁了。”他中气十足地说,舞龙表演最繁忙的时候,半个月没回过家。 照片由本人提供 周家村最有名的莫过于舞龙,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1946年元宵上灯日,周家布龙就参加了原奉化市大桥镇金沙滩举行的庆祝抗日胜利百龙大赛,场面壮观。1955年3月,奉化布龙赴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其中就有周家两名队员。其中一名队员周孝树就是周永根的父亲。 “我从18岁下半年开始跟父亲学习舞龙,白天要干活,只能早上提早起床学习一小时,晚上吃过晚饭再学一小时。”周永根回忆说,那时候白天干活很辛苦,身体已经很累了,但是舞起龙来,似乎浑身又充满了劲,他知道自己是喜欢舞龙的。上世纪90年代,周永根尝试自己制作布龙,毫无美工基础的他凭借一股倔劲,硬是学会了画图、裁缝、竹编等100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布龙工艺精湛,远销全国各地。 照片由本人提供 2002年,在原有九节龙、十八节龙基础上,周永根大胆创新,制作出两条27节长达68米的巨龙,并在宁波首届农民艺术节上摘获最高奖项——民间艺术创新大奖。2015年,在周永根的指导下,周家村的男女27节双龙横空出世,成为省内第一例,尽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周永根的舞龙教学足迹也遍布全国各地。周家布龙套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创新,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表演一气呵成,看过的人都说“过瘾”。 “断代”半个多世纪 凭记忆让非遗焕发光彩 响器木偶,是北仑区郭巨当地独特的民间文艺表现形式,2015年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传于100多年前由高跷演变而成。艺人用竹篾做骨架糊上纸,扮成身穿青黄服,人间朱紫贵,配上锣鼓、钗、小锣响器。木偶响器架在肩膀上,一只手稳住木偶,一只手操作“机关”,木偶们纷纷都“活”了,敲锣打鼓,舞刀弄剑,好不生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庙会巡游演出,1945年和1949年演出后一直失传近60余年,直至2010年前才重新“接棒”。“接棒”的人就是纪昌德。 照片由本人提供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时村里很多老人都说要把响器木偶重新弄起来。我是木匠,有手艺,就接下了制作木偶的‘任务’。”木偶怎么做?凭的是纪昌德和其他老人的记忆,一边回忆,一边琢磨。用于表演《七品芝麻官》的几个木偶,是他最早做成的,当年做第一个“县官”的时候,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经过纪昌德的努力,2012年,响器木偶重现当地元宵巡游。响器木偶再被搬上舞台,多次在一些赛事和民俗活动上亮相,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多年投身公益 弘扬民间剪纸艺术 “我要推荐我们街道的任老师。她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弘扬民间剪纸艺术已经有30多年。”鄞州区东柳街道的工作人员打进热线,向记者推荐。任毕君是鄞州区东柳街道幸福苑社区的居民,也是宁波市级非遗传承人,一把普通的剪刀在她灵巧的双手下能变化出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 照片拍摄陈科峰任毕君1951年出生,是一名从教34年的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90年起兼任学校的剪纸兴趣课指导老师,所教学生在全国书画剪纸大赛中有400多人次获奖。本人曾经荣获全国书画剪纸大赛特等园丁奖和一、二、三等园丁奖20余次,特等园丁奖杯3尊。出版剪纸类书籍三本,共有作品3000余副,主要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 “任老师退休前是一名老师,她擅长民间剪纸艺术。不用铅笔描画,只凭对物体的感觉。虽然现在年逾古稀,但一直致力剪纸艺术的推广,自发为社区和留守儿童开展剪纸培训。她的多幅作品获得过省市多项大奖。最主要的是,她带动了非常多的人去传播这一民间艺术,是实至名归的'守艺人'.” 参与方式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守艺人”,或者你自己就是“守艺人”,欢迎推荐或报名参加。 报名方式:拨打热线87777777,报名截止时间为6月15日。 从6月17日开始,甬派将推出“我最喜欢的‘守艺人’”点赞推选活动,邀请你投上宝贵的一票。 通过投票推选出的前10名“我最喜爱的‘守艺人’”,甬派将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

记者张海玉一审周立明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